固安县疾控中心:倡导科学减盐 更新健康理念
但孟子主要不是讲人的一般的才干、才能,而是指为善的能力,因而具有价值意义,即是一种内在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潜在能力。
人的社会行为决不能离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,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是通过社会行为实现的。仁者不仅要亲亲,而且要仁民(即爱民),不仅要仁民,而且要爱物。
在儒家哲学看来,人不仅是理性的动物,而且是情感的动物,是情感与理性的合一。仁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,也是人生最崇高的境界。儒家从性情出发,提出天道流行之说,认为自然界是生生不已的无限的生命过程,而自然界之所以能够生生不已,就在于有生生之道、生生之德。这就是自毁家园,意味着人类自身的毁灭。这里所说的理性,不是纯粹的认识理性、逻辑理性,而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情感理性,亦即价值理性。
有人说,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,因而是有局限的,在本质上只是亲亲之爱。在生命流行的意义上,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统一的,在生命整体的意义上,人与天即自然是统一的。[8]《孟子·尽心上》二十三章。
但是,这种境界的实现,不仅是人的最理想的生存状态,而且需要人类不断认识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,特别是对自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仁本来是人的最高德性,既是天赋的,又是内在的,天人之间本来就有内在联系,而不是二元式的外在关系。后来,冯妇终于为善,即做善事而不再搏虎了,士人也就不再讥笑他,而是以他为学习的榜样了。孟子正是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观念。
这时,看见冯妇,大家赶快去迎接,想请他搏虎。这种区别,出于人类情感的自然发展。
孟子时代,还没有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,但是,从孟子的思想中完全能够得出使动物不痛苦这样的结论。但是,这种爱又是有差别的,爱父母甚于爱其他人,爱人又甚于爱物。斧斤伐之,可以为美乎?是其日夜之所息,雨露之所润,非无萌蘖之生焉,牛羊又从而牧之,是以若彼濯濯也。关于后一点,孟子虽然没有直接说出,但又是题中应有之义,因为这是与他的广义的仁政联系在一起的。
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而多欲之人,其心虽有所存,却是很少很少了。这固然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关,但同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。仁义之心(性)本来是爱牛山之木的,而欲望之求则要伐牛山之木,于是,以仁义之心限制欲望之求,还是以欲望之求梏即残害其仁义之心,就成为人类如何生存的重大问题了。
有内在美德的人,其声闻即名声自然而来,空有名声而无内在美德之人,其名声是不能长久的。现代西方文明社会已经能够做到宰杀动物时不使其受到痛苦,或尽量减轻其痛苦,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
掘地是指疏通河道,使水顺流而下,畅通无阻。[9]《孟子·离娄下》十八章。
但是,孟子能自觉地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、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,因此,他很关注这个问题。数(音朔)者细也,洿(音乌)者大也、深也,这是说,不要用细网到深池中去捕鱼,那么,鱼类就会源源不断地生长而供人们食用了。这虽是讲人的心灵境界提升的过程,但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基本框架,以自然界的生命流行的神圣为本源,以人的生存方式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就是说,它要解决的是人如何生存的问题。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这是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和生命关怀,即不仅仅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,对动物进行保护。但是,当仁实现出来的时候,就与外物(包括人与物)发生了关系,变成一种伦理,这就是德性伦理。
在孟子看来,欲望超出了一个正当范围,就变成多欲。但是,这里有善养、不善养的问题,而善养还是不善养,没有其他途径,于己取之而已矣[37],即完全取决于自己。
[41] 所谓可欲之谓善的欲,不是物质欲望即寡欲、多欲之欲,而是目的追求。但是,对动物有没有恻隐之心、不忍之心即同情、尊重和爱护之心,并且能不能在可行的范围之内做到保护,却又是大不相同的。
今之所谓良臣,古之所谓民贼也。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尔。
对此,不能持绝对主义的观点。不到捕杀程度的动物,也不能在市场出售。父母之外,就是兄弟,因此,义从兄弟开始。不过,这个比喻与牛山之木的比喻,性质不完全相同,但是也能说明问题。
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,因此禁止在这个季节进山砍伐树木,只有等到草木零落,然后入山林[14],即冬季草木落叶之后,才能进山伐木。这是按照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规律进行治理。
有一次,野外有人逐杀老虎,老虎被赶到一个角落。这与违背水性强行筑坝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的。
照孟子所说,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,就在于他不是用违背水性、破坏自然的办法战胜水患,而是以顺应水性、尊重自然的办法进行疏导。[5]《孟子·告子下》九章。
看见动物活生生的样子,就会感到喜悦,如同自家生命一样,同时也会感到心安,与之和谐相处。因此,对父母有依恋、爱慕和报答之心,这是人之常情,不能因为人有独立性、自主性而抹杀了亲情。人的情感有深浅的不同,不可能像数学一样进行量化,也不可能像形式逻辑一样,要么是完全相异,要么是完全相同。但它是通过君子、大人、圣人等等这些理想人格的修养途径来说明这个道理的,因此,具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性质。
只要用爱心保护山上的树木,不要去破坏,它才会茂密而长青,使人们享受到自然之美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失误,那么,虽然也是饮食,其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的享受,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,即实现人的价值。
多欲就意味着欲望的膨胀即贪欲,而寡欲则意味着欲望的节制和人性的健康发展。孟子之所以分出大小、贵贱,以大体为贵,而以小体为贱,正是为了确立人的生命价值的主导地位,将生命价值置于感性的物质欲望之上,以此指导人类的生活。
人类生存在地球上,既享受到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活资源,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。[7] 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,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,当然也需要优良的土壤和雨水。